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:七大策略打造自信快樂、獨立堅強的性格

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:七大策略打造自信快樂、獨立堅強的性格物超所值

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:七大策略打造自信快樂、獨立堅強的性格網友評鑑4顆星

點擊圖片 即可前往購買

博客來親子教養-生活教養分類促銷商品

  • 定價:280
  • 優惠價:9252
  •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24

  • 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:七大策略打造自信快樂、獨立堅強的性格

    想看更多有關[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:七大策略打造自信快樂、獨立堅強的性格]的閱讀心得嗎?
   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

    內容簡介

      網路、手機、同儕、媒體……,現在的孩子,生活在一個比以前複雜且混亂的環境。太多來自外界的誘惑與壓力,不但孩子很難不受影響,父母更是防不勝防,教養的過程有時彷彿一段遍佈險阻的旅程。

      受外界影響的孩子,往往根據周遭的同儕團體、暴力電影、色情節目與饒舌歌詞,做出錯誤的決定。只有教導孩子自主思考,才免除外在的影響,讓孩子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,做出正確的決定。而且幸運的是,不論孩子多大,培養這樣的能力,永遠不嫌晚。

      作者指出自主思考的孩子五項關鍵特質,並提出培養孩子這項能力的七大關鍵策略,協助孩子發展這些關鍵特質。

      教養是段漫長艱難的過程,孩子可能有各種狀況發生。作者根據多年經驗,列出父母養育孩子時,從小到大、不同階段可能遇到的89個教養難題,並提供務實的建議,幫助家長用輕聲細語,培養出富有同理心、自信、道德感與獨立思考的孩子。

    給父母的教養小提醒

      ◆從小溺愛孩子的父母,不明白為何孩子長大後會如此難以管教。──約翰.洛 克(John Locke)

      ◆家長的三種教養行為,往往促使孩子受到外界影響,包括:讓孩子看到自己受 外界影響的行為,對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,以及對孩子缺乏信心。

      ◆父母對外界的反應方式,對於教育兒女至關重要,因為父母的行為,是孩子自 我意識的藍圖。

      ◆孩子是父母自我的延伸,父母的言行往往引導他們走上相同的道路。

      ◆允許他人在我們所接受到的愛與認可上,加上各種條件,可能是我們生命中增 強「外界指引」最大的力量。

      ◆父母貶抑自我的言詞,會對孩子傳達一項訊息:我們是邊緣人或失敗者,不配 得到關愛。接受到這訊息後,孩子很難不認定外界價值比內在想法更為重要。

      ◆表現出「期待別人回饋」的態度時,會讓孩子在決定對別人的態度與觀感時, 將焦點放在外界。

      ◆認為「萬事我應得」的態度,是社會貪腐的原因之一。父母必須清楚地告訴孩 子,我們唯一應得的是自己生活與謀生的權利。

      ◆父母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不求回報、主動付出的行為。孩子將了解,努力與善 行本身就是一種回饋,明白自我價值不需外求。

      ◆沒有什麼事會比有條件的愛,更讓孩子轉向外界而非從內心找答案。

      ◆不當地表露情緒,會從兩方面增加外界對孩子的影響。第一,孩子對外築起高 牆,隱藏真實的自己。第二,認為外界的影響非常巨大,必須壓抑、改變、收 斂或扼殺自己的情緒。

      ◆有條件的愛,是父母根據孩子是否按父母的想法做,來分配對他的愛。父母往 往在孩子最可愛、而不是最需要時,表現他們的愛。

      ◆父母很容易把全副注意力放在孩子未來的成就,而忽略了欣賞他現在的樣子。

      ◆父母應時時謹記:無條件地愛孩子,愛他真實的一面,而非自己期望中的形象。

      ◆如果父母預想孩子會受到傷害,這樣的事常常就會發生。自我實現的預言,往 往使惡夢成真。

      ◆當恐懼凌駕孩子的行動與想法,他們往往不願自我思考,而仰賴父母或權威人 士的指引,停止從內心找答案。

      ◆最常引發孩子罪惡感或羞恥感的話是:「我對你非常失望。」乍聽之下並不嚴 重,但這句話會讓孩子只做能取悅父母的決定,而不是他認為對的決定。

      ◆指責與評價是父母強加在孩子身上的觀察與結論。讓孩子覺得父母的愛有附帶 條件。

      ◆訓斥也是種武器,能將自我督導的孩子變成受外界指揮的膽小鬼,影響力比批 評更勝一籌。

      ◆「批評」是警告孩子偏離我們為他設定的道路,「訓斥」則是確認他已經一路 錯到底。

      ◆訓斥往往反映了我們的負面情緒,特別是憤怒與失望。

      ◆雖然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做很簡單,比較好的做法卻是給他資訊,讓他思考要怎 麼做,或是讓他承擔錯誤決定後的自然後果。

      ◆威脅與下最後通牒就像體罰,威脅孩子走我們希望他走的路。然而孩子的順 從,是基於恐懼而不是理解。

      ◆讓孩子自己完成,可以增加他的自信,以及解決問題及做決策的能力。

      ◆有些家長幫孩子忙,因為他們不忍見到孩子受苦。其他家長則是不想讓自己看 起來不負責任。還有一些家長是因為不想被孩子的錯誤困擾。

      ◆父母事事代勞讓孩子避開了思考的過程,也誘使他戴上虛假的面具。孩子會逐 漸認為自己想不出安全可靠的解答,因為他從來沒有嘗試過。

      ◆父母必須接受孩子的與眾不同、獨特創意以及另類的表達方式。否則,我們會 一直想幫他們做決定。

      ◆父母壓抑孩子的個性,會讓他在日後做決定時,以外界意見為依歸,以確保自 己和別人一樣。

      ◆拿孩子跟別人比較,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。最終,孩子會怯於自我評斷, 開始仰賴外界的標準(譬如他人的意見)來衡量自己。

      ◆比較孩子現在和以前的表現,而不是跟他人比較,讓他明白自己該做哪些改 變。孩子學會以自己做為標尺,就懂得自我評價,這是自我督導孩子的關鍵特 質。

      ◆貼標籤的話語,將成為孩子日後辯解或找藉口的素材。

      ◆一概而論式的評語,像「從不」或「總是」這樣的字眼,讓孩子認為自己這些 特質非常強烈,以致思想言行都受到影響,甚至停止自我探索,停止發現自己 是怎樣的人。

      ◆對家族的認同感愈強烈,孩子愈能自在地表達自我──這是自我督導重要的先 決條件。當家庭認同感薄弱,孩子往往會向外界尋求指引,藉以獲得家庭無法 提供的歸屬感。

      ◆當你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,而非複述別人怎麼想時,就是往非凡的路上邁進。 ──《小飛俠彼得潘》作者巴利(J.M. Barrie)

      ◆運用內在對話做決定的能力,是自我督導最重要的工具。這種「與自己對話」 的能力,會大大改變孩子回應外在世界的方式,讓他不再盲目。

      ◆教養自我督導孩子最有力的兩項工具,其一是真誠地請他幫忙,另一個就是讓 他不經意地聽到讚美。

      ◆讚美必須能讓孩子思考自己的行為,而不是仰賴別人的評斷。

      ◆我們只能給與孩子兩種獎勵。第一是在他們做對事時,給與口頭鼓勵,這能刺 激他們思考評價自己的行為。第二是正面、自然且合邏輯的結果。

      ◆只有一件事,比仰賴外界做決定還要糟糕,那就是變得自欺欺人、自我貶抑, 還有採用「邪惡三元素」:找藉口、強辯與自我合理化。

      ◆發現孩子自欺欺人時,第一步要發掘他到底想要隱藏什麼,然後幫他導入健康 的內在對話,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。

      ◆直覺是孩子與靈魂直接溝通的管道。破壞孩子對內在聲音的信任,等於是為他 打開受外界聲音指揮的大門。

      ◆涉及道德議題時,讓孩子依循這句箴言:「如果覺得不對,不要去做。」錯誤 的道德決定往往伴隨不安感,孩子必須學習留心並正視這樣的感覺。

      ◆形成自我督導態度的核心,有兩項相輔相成的關鍵特質:同理心與善良的自私。

      ◆當自我督導的孩子有了很深的同理心,他會考量別人的不幸,並深入了解別人 的處境。之後,他會基於「善良的自私」做出回應。

      ◆為了不讓自己痛苦而自我犧牲,是高貴的行為。為了提升形象而自我犧牲,或 出於某種扭曲的責任感而忍受一切,對自己或想幫助的對象,都是件殘忍的事。

      ◆教導孩子在面對爭端時運用「同理心三層次」:快樂、內在力量以及展望,藉 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人。

      ◆不論在學校、家裡或社區,服務的行為都能讓孩子了解受苦與同情。

      ◆教導孩子問問題,讓孩子了解困擾或惹惱他的行為的真正原因。知道情況,才 能產生理解。產生理解,才能衍生同情。

      ◆批評別人的不完美,往往傳達給孩子一項訊息:別人的缺點是自找的,而且我 們不會有這樣的缺點。

      ◆尊重孩子,切勿時時監控,或干擾他獨處。──愛默生

      ◆如果得用一句話解釋管教的主要目標,那會是:讓孩子心甘情願遵守清楚合理 的行為規範。

      ◆內在對話能幫助孩子確認,他們遵守某些行為規範,是因為那是正確的選擇, 而不是為了避免懲罰。

      ◆懲罰是在個人或主觀層面上,企圖對孩子進行控制。因為懲罰帶有不贊許的意 味,這會打擊孩子的自我價值,而不是針對他們的行為。

      ◆管教是客觀、不帶貶意的。它的目的是指引與教導,而非控制。

      ◆家長懲罰孩子有時是因為憤怒或沮喪,有時則是因為自己感到有壓力,但是這 些壓力來源卻跟孩子沒有關係。

      ◆管教必須針對行為而不是針對個人,處分輕重要適當,而且不帶負面情緒,必 須引導孩子運用思維能力,讓他們可以有意識的衡量、改正,並避免錯誤。

      ◆應當制訂並執行的,是能避免孩子對自己、他人與周遭環境造成任何傷害的規 則。除此之外,其他規則都要拋棄,因為它們只會產生和外在影響一樣的作用, 讓孩子受外界指揮。

      ◆規則最重要的特質是合理與清楚。如果孩子不了解或不認同規則的意義與目 的,就無法把這些規則納入思維過程,用以決定自己的行為。

      ◆要保持孩子最好的內在特質,父母必須發自內心地尊重他們。

      ◆要顯示對孩子的尊重,父母必須先接受兩個假設。第一,孩子的內在靈魂與父 母平等。第二,父母的任務,並不是要迫使孩子成為父母期望的形象。

      ◆在教養自我督導的孩子上,一致性的原則很重要。當父母的教養原則前後不一 致,孩子的內在對話也將不一致。

      ◆不同的人對親子教養會有不同的想法。但家長最好能研擬出一套雙方都同意的 教養原則。一致的原則能避免家長破壞或降低另一方的權威,也避免聰明的孩 子從中使心機。

      ◆父母盡力遵守為孩子設下的規則很重要,因為不這麼做,孩子會懷疑這些規則 的意義。不信任感會讓孩子衍生受外界指引的想法。

      ◆對孩子做出人身攻擊而不是針對行為做指正,會讓他們認為這些錯誤是自我價 值的反映。

      ◆有些孩子面對人身攻擊會做出反擊,並把父母視為壞人。別的孩子則會誤把這 些侮辱當做是自己的特質。

      ◆父母可以告訴孩子,他做出的選擇無法代表他,相反的,他其實是做出那些選 擇的力量。他完全有能力改變這股選擇力量的方向,能夠代表他的身分與自我 價值的,是這股有意識地做出決定的驅力,而不是選擇的結果。

      ◆教養自我督導孩子的關鍵原則,是永遠不要讓孩子的行為問題,對父母比對他 們重要。孩子必須永遠是自己問題的負責人。否則,他們就會仰賴外界指引。

      ◆讓父母身陷其中的事,都有一個共通點:父母比孩子更急著解決他們的問題。

      ◆另一個教養常犯的失誤,是說得太多。

      ◆「不行」「不能」「不准」「停止」等字眼,無法幫助孩子做出正確決定。家長 這麼做,因為它簡單方便,不需要花心思分析或預測孩子的行為。

      ◆降低親子之間的對立,可以為孩子創造一個更正面的環境。對負面字眼,孩子產生被動反應,對於正面說法,孩子會主動回應。

      ◆正面的管教可以用幾個方式達成。首先,避免翻舊帳。其次,不要將正面的言加上但書。第三,指出孩子哪些地方做得好。第四,鼓勵孩子幫助自己。

      ◆有些家長把忽視當做管教工具,尤其是孩子哭鬧與發生其他擾人行為時。

      ◆家長最常使用的外在影響,不外乎賄賂和威脅。威脅把玩具拿走或限制一些 權,只會助長外在指引的力量。訴諸外在權威也一樣。

      ◆一項常見的錯誤教養概念是,認為父母的任務就是讓孩子快樂。

      ◆許多家長過度保護並過度指引,同時粉飾孩子的過錯與失誤。這些行為剝奪了 孩子尋找快樂的能力,讓孩子無法充分自我表現,因為父母都幫他們做好了。

      ◆發現自己做得太多時,父母應該提醒自己,家長的角色是:指導,然後退下。

      ◆三個給與孩子選擇的方式是:「此或彼」,「如果……就」以及「當……然後」,幫助父母避免如「不行」「不能」「不准」與「停止」等負面說法。

      ◆親子間的衝突,常來自於子女想爭取權利或注意。給與選擇,顯示父母尊重孩的決定權,以及願意給與他們渴望的權利與注意。

      ◆把極簡法運用在教養上,父母可以採用簡單安靜的溝通方式,像是一、兩個字評述、面部表情或手勢動作。

      ◆父母說的愈少,愈不會煩擾、侮辱、過度控制或貶低孩子,也會降低父母所說話被誤解的機率。

      ◆幽默是項功效強大、但未被充分利用的教養工具,它能化解最緊繃的情況。如父母運用想像力,孩子就能笑著做出正確選擇。

      ◆合理處分與自然後果是非常有效的教養工具,因為它鼓勵孩子運用自我監督與在對話,評量自己的行為與後果。

      ◆一項常見的教養錯誤,在於給與不合理的懲處,即罰不當罪。孩子得到不合理處分時,會把憤怒與注意力放在父母與不公平,而不是自己的錯誤選擇上。

      ◆給孩子機會彌補錯誤,傳達出一項訊息:父母相信他能做出正確決定,能自我 管理,掌握自己的命運與自我督導的能力。

      ◆好人之所以好,因為他們從失敗中獲得了智慧。──美國作家薩洛揚(William Saroyan)

      ◆失敗被社會解釋為「不完美的結果」,而非它的本質──成功的踏腳石,追求 目標時的必經之路,以及學習機會。

      ◆永遠不要把阻礙孩子的表現機會,做為他做錯事的合理處分。父母常常會這麼 做,因為他們覺得封殺孩子珍視的機會,是個有效的管教工具。

      ◆雖然難為情,但父母告訴孩子自己從錯誤中獲得的教訓,以及承受的後果,對 孩子幫助很大。

      ◆教導孩子:嘗試一件事的次數沒有上限。不要讓孩子擔心別人對他連續失敗的 看法。畢竟,失敗的嘗試代表他們為了達到成功的彼岸,再投下一顆踏腳石。

      ◆運用「錯誤競賽」可以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過錯,因為它彰顯了錯誤的光明面, 讓錯誤成為機會而非負擔。

      ◆孩子必須學習正視逆境,並思考「這件事可以教導我什麼?這件事可以如何幫 助我成長?」然後,他們將建立起自信、自尊以及做事的自主感。

      ◆許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潛力一無所知,因此只期許孩子獲得某些方面的成功,並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出手幫忙。

      ◆讓孩子知道,任務失敗不等同個人失敗。父母可以從教導孩子重視自己的努力 開始。

      ◆讓孩子體驗受苦,他們才能學會如何處理痛苦。父母不可能讓孩子一生中完全 免於受苦。痛苦雖然無可避免,但可以幫他們發展寬容、自信與同情心。

      ◆受苦或許是上天送給孩子的禮物。父母必須相信孩子能克服苦難而不因此沮 喪,同時給與孩子無條件的愛與接納,讓他們知道自己能從受苦中收成美好事 物。

      ◆逆境是走向真理的首要道路。──拜倫

      ◆培養好孩子的最佳方式就是讓他們快樂。──王爾德(Oscar Wilde)

    作者簡介

    伊麗莎.麥德哈斯 Elisa Medhus

      以優異的成績自美國德州大學醫學院(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)畢業,在休士頓經營一家成功的私人診所長達十三年。她忙碌的執業服務了數千個家庭,並成為休士頓最受推崇的醫師之一。她是五個孩子的母親,最大的孩子十六歲,最小的六歲。她與家人現居住在德州休士頓。


    ...繼續閱讀

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
      parenting13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